浙江农林大学 主讲:林杰
《茶学导论》现为专业基础必修课,24理论+12实践课时,前身为专业必修课《茶学概述》(2013-2014-2至2016-2017-2开课),是一门系统全面介绍茶学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茶的起源与传播;中国茶区的分布;茶产业概况;茶树的基本特性与茶树良种;茶树的栽培技术;茶的加工技术与贮藏保鲜方法;茶的品质特征与分类;茶的品质审评及各种茶的鉴别方法;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茶文化;以及科学饮茶等茶学学科的各个方面。 作为茶学专业第一门涉茶专业课,本课程对于学生兴趣养成、专业认同的提高非常关键,也非常必要。本课程以学生兴趣养成为导向,在视频教学、分组教学、互动教学等立体化教学手段方面作了大量的教改探索,并验收完成了校级教改项目“《茶学概述》教学改革探索”;以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巩固为目标,对试题、自学模块、考核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教师团队
林杰 农学院 | 茶学专业 | 讲师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为茶叶香气化学、茶叶品质化学、茶叶加工
论文与著作
1)Jie Lin, Yi Dai, Ya-nan GUO, Hai-rong XU, Xiao-chang WANG. 2012. A volatile profile analysis and quality prediction of Longjing tea (Camellia sinensis) by HS-SPME/GC-M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13(12):972-980. (SCI)(IF=1.278)
2)Jie Lin, Pan Zhang, Zhiqiang Pan, Hairong Xu, Yaoping Luo, Xiaochang Wang. Discrimination of oolong tea (Camellia sinensis) varieties based on feature extraction and selection from aromatic profiles analyzed by HS-SPME/GC-MS. Food Chemistry. 141:259-265. (SCI) (IF=3.391)
3)Jie Lin, Ying Chen, Pan Zhang, Mingxing Ren, Hairong Xu, Xiaochang Wang. A novel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and strategies to identify scenting quality of jasmine tea based on headspace volatiles analysis.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2(2): 331-340. (SCI) (IF=0.653)
4)林杰,陈莹,施元旭,王校常.保留指数在茶叶挥发物鉴定中的应用及保留指数库的建立.茶叶科学,34(3): 261-270.
5)林杰,段玲靓,吴春燕,须海荣.茶叶中黄酮醇类的组成及对感官品质的影响.茶叶. 2010, 36:14-18.
6)边金霖,董迹芬,林杰,朱全武,骆耀平.钾肥施用对茶鲜叶香气组分的影响.福建农林学报(自然科学版).
7)许 玲,林 杰,沈伟其,唐桂香,周伟军(2006).不同品种蔺草愈伤组织诱导及高效植株再生.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8)何云,万光龙,林杰,金宗来,许玲,唐桂香,周伟军(2007).理化诱变处理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外植体植株再生的影响(英文)[A].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C].
•授权专利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茉莉花茶品质的鉴定方法》,排名2/3,2014.10授权;专利号:ZL 201310048912.1
荣誉与奖励
浙江农林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暨第三届课堂教学比赛理论组三等奖(2014)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第三届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2014)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17,第九届,提名)
“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白叶茶组专家”
浙江省科技特派员,茶产业团队专家;
临安市科技服务硕博志愿服务团成员
李春芳 农学院 | 茶学 | 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茶树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功能研究,及茶树育种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论文与著作
在《BMC Genomics》、《Plos One》、《BMC Plant Biolog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12篇,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影响因子均大于3)。
荣誉与奖励
教学方法
1. 线上教学设计及实施方案
(1)授课视频
对《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记录片及网络教学视频进行合理剪辑,得到2-5分钟的教学短片共计33个,与《茶学概述》课中相对应的知识点一起在课堂上呈现,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立体、多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知识点的理解与发散。
(2)非视频资源
网络学习链接10个;网络课件资源2整套系列;自学书籍计21本;微信公众号3个。
(3)课程公告数量
每次课前1-3天即提前上传课件,并公告预习要点、课程准备要素。
(4)测验和作业数量
(小组)作业&汇报计2次,个人作业&汇报计3次。
(5)互动交流情况
线上主要通过QQ群进行交流,并结合微信公众号,推送课程实践预告、实践总结、实践现场讯息,微信公众号推送讯息计5次。
(6)考试数量
线上没有考试环节设计。
2.线下教学设计及实施方案
(1)分组-互动讨论教学
4-5人一组,带笔记本电脑一台,课上设计1-2个环节的小组协作学习。有茶叶品评环节2个、茶鲜叶工序原理探索环节2个、茶艺鉴赏环节1个、茶公众号讯息讨论环节1个。
(2)实践教学
4-5人一组,12课时的实验教学分作4个环节:茶树品种认知及栽培实践、茶园现场认识与实践劳作、茶叶加工实践、茶叶分类认知实践、茶叶品质审评认识与实践;其中设计有羊岩茶场(签约教学实习基地)的企业实习2天。实践教学各环节设计,覆盖了茶产业链几个主要环节。
教学大纲
教学效果
在茶学151时全面实施,教学效果显著;在试卷难度一致、批改尺度一致的情况下,茶学151班的平均分达到了85分,难度系数为0.15,及格率96.77%(30/31);而往届茶学131的平均分为83.2,难度系数为0.17,及格率为93.10%(27/29);茶学141的平均分为79.9,及格率为95.45%(21/22)。
整体上,混合教改施行后,成绩提升显著。
参考教材
教材:
《茶学概论》,朱永兴、周巨根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标准书号:9787513213271
参考用书:
《茶与茶文化基础知识》,刘修明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年,标准书号:9787504537171
《茶叶生物化学》,宛晓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标准书号:9787109083868
《茶树栽培学》,骆耀平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标准书号:9787109120211
《中国茶文化》,王玲著,九州出版社,2006年,标准书号:9787510801020